
热挤压与冷挤压是铝型材成型的两种工艺,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加工温度、材料性能、产品特性及适用场景等方面。
### 一、加工温度与材料流动性
热挤压需将铝锭加热至400-500℃(高于再结晶温度),高温下铝材塑性显著提升,金属流动性增强,可降低挤压机吨位需求,适合加工复杂截面型材(如多腔薄壁结构)。而冷挤压在常温或稍低于再结晶温度(约200℃以下)进行,材料变形抗力大,需更高压力设备,但能避免高温氧化问题。
### 二、产品性能差异
热挤压型材因高温退火效应,晶粒粗化导致强度降低(抗拉强度约降低10-20%),表面易产生氧化层,需额外进行阳极氧化处理。冷挤压通过加工硬化可提升材料强度(较原始铝材提高30-50%),表面光洁度可达Ra0.8μm以上,尺寸精度控制在±0.05mm,适合精密部件。
### 三、经济性与应用领域
热挤压单次加工成本低,模具寿命长(可达5-10万次),适合建筑幕墙、轨道交通等大批量常规型材。冷挤压虽设备投资高(约增加40%),但省去加热能耗,成品无需二次加工,在3C电子、汽车精密件(如传感器壳体)等高附加值领域更具优势。
### 四、微观组织特征
热挤压会引发动态再结晶,形成等轴晶结构;冷挤压则保留纤维状变形组织,位错密度显著增加。两者后续热处理响应不同,冷挤压件更易通过低温退火调控性能。
总结:选择工艺需综合考量产品复杂度、力学要求及成本预算,热挤压侧重效率与经济性,冷挤压则满足高强精密需求。